《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3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专业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先修课程】 无

【总学时数】 36  

【总学分数】 2

【教研室】 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唐珂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20248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比较文学研究实例,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中,揭示中外文学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比较文化层面,分析中外文学异同的深层文化原因。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比较文学研究实例,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中揭示中外文学的异同和特点,并在比较文化层面,分析中外文学异同的深层文化原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中西方文学与审美文化的发展规律,含英咀华,探索会通中外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跨文化比较意识,锻炼在未来对外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启发式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4.价值目标

在分析比较文学学科的基础——文化的同质与异质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分析中外文化异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

 

三、先修课的要求

该课程是文学基础课,对学生先修课无特别要求,但要求学生具备文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和阅读基本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1讲:导论;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支持课程目标13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从世界文学史角度,讲解对文学功能和性质认识的演变。讲解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通过典型个案研究事例,讲授比较文学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了解中西方文学观念的历时性演变,理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及文学性内涵。明确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范围和对象,以及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性质和特点。

重点、难点:对比较文学之比较含义的理解。明确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讲: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 (支持课程目标1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欧美比较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史和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阶段、发展脉络、重要成果。

重点、难点:解读标志性事件与历史意义,剖析比较文学研究背后曾有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讲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讲: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讲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和典型案例。  

重点、难点:举例分析中美文学、中印文学中的影响与互动,探讨其中的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

 

4讲: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 (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讲授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讲解代表性案例。

重点、难点:探讨不同语言、国家文学在文体、主题、形象、创作规律、审美心态等各方面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5讲:比较诗学研究(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2

主要内容:讲授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与新拓空间。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当代学者面向世界建构中国诗学之举,以及在中西方互识互鉴中对本土与异域诗学理论的双向反思。

 

6讲: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研究(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讲授翻译研究的概念和研究层次、比较文学视野中翻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翻译中的文化过滤与改写问题,以及翻译文学与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研究的基本研究课题,认识翻译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作用和问题。

重点、难点:认识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翻译中的文化过滤与“改写”问题,通过中国文学外译与外国文学汉译实例解读翻译文学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学史之间的关系。

 

7讲:跨学科研究 (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通过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文学与电影、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历史等

比较研究事例,讲解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理解文学与其他艺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跨学科研究的可比性及问题意识。

 

8讲: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世界文学(支持课程目标1234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由来和演变;通过引用歌德、黑格尔和席勒的观点,说明该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潜藏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分析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通过分析拉美和中国的诺奖获奖作家的授奖词,指出其仍以西方标准为主,具有“伪普遍性”;进而以“世界主义”文学文本为例,讲解当下“世界文学”研究路径的新进展。

重点、难点:解读《共产党宣言》,指出在19世纪市场的全球扩展和资本的全球流通促进了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转换;在后殖民时代,“世界文学”背后不平等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依旧存在,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评奖背后的伪普遍性,反思后殖民时代“世界文学”的多重所指。

 

9讲:答疑、期末论文指导 (支持课程目标12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围绕期末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和答疑。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以本科教学大纲为纲领性文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内容。课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中外文学的事例带出每一讲所要讨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类型以及译介学、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形象学等基本研究领域。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比较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英语专业人文课程奠定基础。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本课程所用教材为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其他主要参考资料包括:

1.   Guillén, Claudio. 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 Cola Franze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Bassnett, Sus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3.

3.   Damrosch, Davi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4.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5.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7.   钱锺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8.   吴中杰:《文艺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9.   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学期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借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60%(以百分制计)。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考勤和以比较文学为选题的小组汇报展示,期末论文是根据本学期所讲内容写一篇比较文学为选题的论文,通过课堂回答、小组展示和期末论文来考察学生对比较文学的思考,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与实践。


  • 上外7777919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