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哲学中的“人”——记“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第十讲

发布时间:2013-05-09浏览次数:277

 

 

57日晚,英院学院特邀富布莱特学者Jonathan Stoltz副教授,为上外学子带来了“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第十讲:“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Western Individualism”。讲座中,Stoltz教授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对比中探讨了人们所谓的“西方个人主义”的起源,也撇开文化意义和社会学的角度,从哲学的定位去剖析“人”的各个方面,给同学以耳目一新之感。

Stoltz教授先以“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为例,从美国批评主义和国人的不同观点入手,揭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主要生动地阐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世界观以及灵魂说的不同主张。柏拉图更强调抽象的理念世界而Aristotle则更关注于物质的现实世界;柏拉图认为灵魂不灭,身体与魂灵是分别孤立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一旦身体死亡,灵魂也就灭亡。灵魂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形式。然后他又从Metaphysics of PersonsBiology of Persons的比较中引出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存在的可能性问题。是否仅仅以“form and function"定义“人”就足够了吗?答案显然是差矣。那到底“What is a person?这也引起了同学在哲学意义上对人的深入思考。

教授又从“Discipline of Ethics”出发,引出道德规范对人处于社会中的指导意义,那人在社会中活着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称之:幸福。那获得幸福的途径又是什么?“Intellectual Contemplation”。故言:哲学家是最幸福的。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其次,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目标是美德的培养,包括理性灵魂意义上智慧的美德以及不在此意义上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美德。而在培养Ethics的途径上, Stoltz教授又通过佛教,孔子的儒家思想与Aristotle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各家对优秀之“人”培养的不同奥妙,也给同学一种对比思考学习中西方哲学的方法。“海外名家系列讲座”着实给同学们带来一场场思想的盛宴,我们也期待更多精彩的思维冲击。

  • 上外7777919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