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访学回来后,我“悲哀”地发现:曾经工作了六年之久的一年级精读教学组,我是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在教了一个学期的笔译作为过渡之后,我正式加入了翻译教研组,开始了以口译为主打教学内容的“新生活”。
在此之前,虽然我已经教过许多个中高级口译的培训班,也给大四的辅修学生上过口译课,但是承担77779193永利官网本科生的口译教学任务,这还是第一次,所以也算是正式地“初教口译”。从2011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我先后承担了“联络陪同”和“交替传译”两门课程的口译教学,近一年下来,也有一些与之前上精读所不同的感受。
我所教的2008级的四个翻译班,在整体水平上都相当不错,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其中有几个尖子生,刚开始上口译课不久,就已经被选中去参加“方重翻译奖”的口译表演赛环节了,而且表现还很不错。学生的底子好、水平高,一方面让我的口译教学轻松了不少,因为很多东西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我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应对、课后详细反馈。
按照剑桥CELTA教学法课程的要求,每节课的开始都必须有一个lead-in的环节,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不露声色”、又有所裨益地引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在每节课的开始都安排了一个长约20分钟的热身练习环节,以帮助学生进入兴奋、专注的口译状态。第一学期的情况还比较好,我交替使用原语复述、目的语概述、影子练习等形式来进行热身练习,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比较高。但是进入第二环节以后,我就明显感到,再继续使用这些练习形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热身”的目的了。尤其是下午1、2节上课的学生,更需要新鲜、好玩的热身活动,才能摆脱瞌睡虫的侵扰,精力集中地上课。这使我不禁觉得,新东方那种规定授课中每隔多少分钟必须出现一个笑点的做饭,也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挖空心思”地为下一节课设计热身活动,现在倒反而成为了我每星期备课中最花时间和精力的一部分内容。
我的另一个感悟则是反馈的重要性。我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口译课的作业并不多,而且都是以自觉完成为主。之前我给外校的学生上口译课的时候,虽然会布置作业,但很少会仔细检查。我给08级的学生上第一学期的口译课时,每节课后都会抽查一部分同学的口译录音,作为平时成绩,并会给一个简短的评语。但在学期末查看学生给我的打分时,我却发现学生们对我布置、批阅和讲评课后作业这一项的给分是所有项目中最低的。询问过学生以后我发现,原来学生们觉得口译作业的批阅和讲评缺乏对个体的针对性,不像翻译作业那样可以让他们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说实话,我之前一直觉得口译课是有其特殊性的,没有预料到他们会以与其他科目类似的标准来衡量口译作业的批阅和反馈情况。于是在第二学期中,我就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革。每节课后仍然会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口译录音,但要求抽查到的学生回去把自己的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并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我再在他们的录音文字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一边听他们的录音,一边进行增补和详细点评。现在虽然还没到期末学生打分的时间,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了不少。而且我同时也发现,从学生的自我点评中,我也收集到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缺陷、影响发挥的因素都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而且学生自己在总结经验和教训时也常常颇有见地,对其他同学的训练和提高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我感觉对于08级这几个整体水平比较高的班级来说,口译课的教学是既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又不能把他们当小孩子。在调节课堂气氛、设计教学活动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年轻活泼、喜欢新鲜的“小孩子”特点;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反馈等方面,又要充分预计到他们如“成人”一般的全方位要求。这种兼具“孩子”和“成人”特点的诉求,大概也正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典型特征。在今年的“儿童节”之际,这也算是我这个“成人”从将近一年的口译课教学中所获得的一点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