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tiquette and Negotiation
【课程代码】3.101.0401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先修课程】美国文化、文化与翻译等
【总学时数】36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2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4
【总学分数】2
【教研室】中西文化研究教研室
【执笔人】MARK
【审核人】王恩铭、高健
【编写(修订)日期】2011年5月
一、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涉外礼仪的基本课程。课上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涵盖国际礼仪与谈判方面的诸多话题和要点,包括世界各地礼仪、风俗、习惯的比较,各国礼仪、风俗、习惯方面的实例,跨文化交际以及谈判的特征、规避民族中心主义、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忌讳、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文化身份、价值观及信仰。课程还涉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参与相关的活动。
二、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具备对英语国家社会、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主要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三、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讲:涉外礼仪概述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8
主要内容:介绍跨文化交际、礼仪、礼节和谈判对比学习的作用、目的和方法,包括:
1. 概述本门课程涉及的话题和范围
2. 对“文化”的定义,介绍文化差异对国际交际、礼节和谈判的影响
3. 介绍国际交际
4. 礼节、礼仪的对比性介绍以及谈判风格
教学要求:对文化、礼仪、礼节的概念和内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对各国的礼仪、礼节的异同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人类文化及其对国际交际、礼仪和谈判的影响。
第2讲:国际交际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8
主要内容:对国际交际总体原则的理解,包括:
1. 国际交际的概念和原则
2. 交际模式和风格:语言/非语言,直接/间接,平等/分级
3. 文化身份、价值观、信仰
4. 规避种族中心主义和定势思维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交际的概念和原则,熟悉跟涉外礼仪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等,对国际交际在宏观和微观上有所把握。
重点、难点:对交际中文化扮演角色的分析,认识不同的交际方式,克服文化偏见。
第3讲:礼仪、礼节与谈判风格的比较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8
主要内容:分析、对比世界各地的特定文化准则和惯例,在特定文化环境中适用一般的跨文化交际原则,包括:
1.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关礼貌的礼仪和观念的对比
2.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组织协议的对比
3. 中国和西方国家交际、谈判风格的对比
4. 中国以外非西方国家特定文化准则和惯例例证
教学要求:了解世界各地的礼仪、礼节与谈判风格,并且互相比较,熟悉各地在这些方面的一些典型惯例。
重点、难点:了解礼仪、礼节和谈判风格在国际交际中的角色,认识文化准则的差异以及“正确”行为的概念。
第4讲:特别话题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8
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对之前课程学习的反馈,挑出重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包括:
1. 国际交际模式和风格:语言/非语言,直接/间接,平等/分级
2. 规避种族中心主义和定势思维
3. 礼节、礼仪的对比性介绍以及谈判风格
4. 中国以外非西方国家特定文化准则和惯例例证
教学要求:对这些重难点有更清楚和跟深入的系统认识。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在礼仪、礼节和谈判方面的规则和惯例之间的本质区别。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以本科教学大纲为纲领性文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内容。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就相关话题进行辩论,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加深学生对涉外礼仪认识和理解,并具备在具体情形中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本课程主要采用自己编辑整理的教材和资料,同时参考其他的书籍和网络等资源,主要参考书包括:
Christopher, David. British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Whittaker, Andrew.
六、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笔试。